Back

編輯室報告—開啟全球南方文化永續與文化公共領域價值論述的新頁

劉俊裕 LIU Jerry C. Y.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暨《文化:政策.管理.新創》主編
Professor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hief Editor of CPME.

《文化:政策.管理.新創》邁入第二卷第二期,前一期「文化永續發展與文化影響力」主題特刊於 2023 年 5 月出刊後,引發各界許多回響。在本期收稿和審稿的過程中正逢 2024 年總統大選前夕,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與民間智庫協力於 8-9 月份舉辦四場「臺灣文化治理下一步」論壇,並針對 2024 年總統大選提出「臺灣文化永續與民主治理」的文化政策訴求 1。訴求內容中除了對當前國家文化政策問題的針貶外,更提出五大具體政策方向,包括強化:一、文化與民主治理永續;二、文化經濟與價值循環永續;三、文化資產與空間再造永續;四、文化科技與文化傳播永續;五、藝文勞動與在地經濟永續等。這份訴求也呼應了特刊中的 2022 年UNESCO 世界文化宣言,並強調臺灣社會及文化界應思辨如何發揮文化正向的公共價值及永續影響力,使文化成為 21 世紀臺灣人民共享的公共財。

隨著民間文化政策訴求的提出,2023 年 10 月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亦以「文化永續,世界臺灣」為主軸,發布其競選文化政策。國民黨侯友宜候選人則於 11月提出「擦亮金馬,重振故宮,打造中華文化中心」的文化政見。可惜的是,除了政見發表會的新聞報導外,政策中的文化議題並未引發臺灣輿論廣泛的討論和深入檢證。當前臺灣文化政策治理網絡生態系中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及嚴峻的挑戰,並非總統候選人宣示性的文化政策修辭學所能解決,而政見發表會的新聞報導,也未引發輿論界的討論和深入檢證。就此觀察,學界更期待能提供從政者及媒體未來臺灣文化政策進行更深入的路線辯證,形成具體可評估的路徑方法。

爰此,《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將持續整理 2023 年 8-9 月份舉辦的四場專家論壇紀實之內容,追溯並還原上述民間五大文化政策訴求的問題脈絡,並預計於 2024 年 3-5 月間陸續從線上電子刊率先出刊,也請讀者們期待。透過問題現況的辯論、梳理,本刊廣邀各界就這些議題方向再提出研究論文及政策評論投稿,豐富臺灣文化公共事務多樣的發聲及批判的對話。臺灣文化生態環境需要實質的政策措施、法規制(修)定、機構成立、專業人力及資源配置等具體承諾,以及循證基礎的決策與影響評估,才可能逐步地發生改變。文化政策研究學界、政府單位、藝文界、企業界及批判界應肩負起文化知識分子溝通、協力、反思、批判與監督的公共責任,讓位處全球南方重要的臺灣文化公共領域更趨成熟。

本刊第二卷第二期共刊登三篇研究論文、一篇個案報告、一篇展覽評論,以及一篇政策評論,六篇文章一方面承繼前二期作者們關切的文化永續與文化影響力主軸,一方面也開啟了文化價值及文化公共領域研究的新頁。第一篇研究論文,林冠文以 2017 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創意製作為例,探討賽事盛會無形文化襲產價值的議題。他透過對世大運負責決策的政府官員、顧問、導演、聖火台設計、舞蹈編排團隊、管理成員等的質性訪談,析論盛會活動中世代衝突、社會權力和資源的固著及流動等問題。作者藉由賽會盛事的個案,描繪籌辦決策過程所需要的理想言說情境,以及參與者溝通理性環境、互動條件等交流和突圍的方式,並強調盛事活動所應累積留下的「再民主化」無形文化襲產價值。

廖學民的論文則分析數位媒體時代中,所謂「自媒體」在臺灣獨立音樂(或硬地音樂)產業網絡所扮演角色與價值,包括資訊中介者、價值傳輸者、市場行銷者、教育推廣者、孵育者、守門人,乃至文化形塑者等不同角色。作者認為自媒體在臺灣獨立音樂網絡中成為一個產業、社會及文化價值匯聚的樞紐,不但加速了臺灣硬地音樂產業的發展,豐富了臺灣音樂類別的多樣性,同時也彰顯了臺灣自媒體的特殊性。這二篇文章分別從賽會盛事決策和獨立音樂市場網絡的角度切入,處理文化在公共領域中繁複的價值辯證及世代溝通問題,值得關注。

第三篇研究論文,Gillian Wilkinson McDaniel 以發展中的島國牙買加在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個案為例,指出國際組織及政府永續發展目標相關資料的貧乏,並且總是以的特別委員會形式進行統計資料的生產和散播,服膺其國際組織的義務。這樣的資料系統不但欠缺以加勒比海地區特色和歷史脈絡為基礎的知識典範,其有限的財務資源、人力及無法充分自主的經濟體,更凸顯出當代CARICOM 國家在文化永續發展政策的殖民特質,難以支撐循證基礎的文化決策。牙買加及加勒比海英語系國家文化永續知識典範的在地基礎資料和區域特色論證的貧瘠,也呼應了本刊所提出全球南方文化政策主體論述建構的雙重困境。

江品慧的個案報告以電視劇《茶金》中的白瓷審茶杯為案例,探討其智慧財產權之加值程序。文章以《茶金》劇中將臺灣茶產業之「文化」內容轉化為「智慧財產權」的過程(如製茶方法、品質檢驗、茶廠管理,或茶具新設計、廣告行銷、茶具名稱等發明或設計專利),闡述劇中的審茶杯道具,如何藉電視劇來增加其在創意經濟體互享共創的品牌衍生價值。文章再次強調電視文化內容的無形文化資產,在當代文化產業可能衍生轉換出的實質市場價值。

柯惠晴、錢又琳、嚴睿淇的展覽評論,則以作者親身參與 2023 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的經驗,分析藝術節如何透過策展、主題、創作、論壇、講座、工作坊,對當下與未來的問題提出各樣的假設,並點出電子藝術節中所有的對話都是刻意的「未完成」、「進行式」等重要特徵。臺灣受補助、邀請、參展、正式交流者,除了創作者,包含文化部、國藝會、臺北市文化局、桃園市文化局、文策院、工研院、達明機器人以及 g0v 等單位,其後續激盪的價值有待追蹤。

最後,鄭安齊的政策評論,以文化記憶、紀念政治識讀的書寫實踐為議題,探討德國及臺灣不義歷史如何紀念?受難者及其遺族、歷史研究者、藝術工作者和主管機關,又各應採取何種行動等,欲處理不義歷史所要面臨的連串問題。藉由《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這項出版計畫,作者透過對於紀念碑 / 物的分析,梳理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問題,強化「紀念政治識讀」,也提出對臺灣紀念政治的建議。二篇評論都指向藝術節慶展覽與文化紀念物在參與過程可能引發的公共輿論對話,以及對於文化公共領域議題、文化記憶、政治識讀的開放性建構與重構。

本刊展開第四卷第一期專題特刊「襲產製造中的『可視性』」論文徵稿, 希望就文化襲產的「可視性政權(regime of visibility)」、二十一世紀文化多樣性與公共記憶之再現政治 / 策徵求稿件 2。特刊自即日起至 2024 年 1 月 15 日之前徵求論文摘要,2 月 15 日確認摘要徵選結果,2024 年 5 月 31 日全文截稿,預定於2025 年 5 月發刊。

  1. 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2023。〈臺灣文化永續與民主治理:國家的希望工程,文化不能缺席!〉。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網站,10月5日。網址:https://tacps.tw/news/cultural-petition/(檢索日期:2023 年 11 月 12 日)。
  2. 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2023。〈【襲產製造中的「可視性」:二十一世紀文化多樣性與公共記憶之再現政治 / 策】主題特刊徵稿〉。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網站,11 月 14 日。網址:https://tacps.tw/cpme-zh/special-issue-visibility-in-the-production-of-heritage-zh/(檢索日期:2023 年 11 月14 日)。
  網站會員Sign in
  TACPS
  TAC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