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管理.新創》第一卷第一期共刊登四篇研究論文、三篇政策評論,以及主編創刊序〈臺灣.亞太—文化作為方法:國際文化政策、管理與新創的知識體制與網絡生態系〉。首篇研究論文,作者張宇欣從國際文化權利的發展脈絡,剖析「普遍權與特殊權的銜接」、「文化權利與多重權利的銜接」以及「文化權利與執行機制的銜接」等三個不同的論述取徑;並由此延展,提出透過「文化影響評估機制」的特殊化設計,作為保障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權利的可能方法。音雅恩(Ian Inkster)教授的文章以1890年代Wykeham Myers博士寄給英國政府的文書史料為核心,批判性地析論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前夕,英國如何透過「食人主義」這個東方主義的機構論述,挑起英、日、清朝及台灣原住民族之間的文化戰爭,並將清朝的帝國統治者、在台華人以及台灣原住民族貶抑為西方文明的「他者」,藉此換取英國在台灣的政治及商業利益。
在第三篇論文中,吳介祥(WU Chieh-Hsiang)則透過台灣「建國百年」及「文協百年」二個藝術展覽,比較了重要國家紀念日藝術展上風景畫作的展示及策展論述,分析歷時的台灣藝術家如何以風景寫生做為主體性追求的途徑,論述藝術展覽及風景畫作中所隱含之台灣藝術史的政治意涵。第四篇文章Rusnė Kregždaitė、Erika Godlevska與Morta Vidūnaitė三位作者,以立陶宛創意藝術工作者的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藝術創作條件的調查為實證研究,分析現行立陶宛評估藝術工作者勞動條件的繁複指標架構,並提出整合客觀變項(收入、工時)與主觀變項(滿意度)調查資料的評量指標模型。創刊的四篇研究論文微妙地呈現出以台灣文化、歷史及原住民族議題為核心關照的起點,與東亞、亞太和歐洲區域之間地緣政治、文化歷史脈絡以及藝術環境政策議題跨域連結,並且凸顯彼此相互參照、反思及對話的可能性。
政策評論方面,三篇接受刊登的文章包括:古淑薰從城市文化治理的角度,評析臺東縣政府於2021年出版的《前進2030:開拓臺東文化永續發展的行動化路徑》文化政策白皮書。林宜珍以台北市政府「原臺北刑務所官舍」委外經營管理打造為「榕錦生活時光園區」的案例,討論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政策,以及文資再生的營運困境。而趙欣怡則從人權觀點出發,主張文化部應參照身心障礙人口比例,在其年度預算中提出至少5%的預算做為推動社會共榮的經費,由此探討當前政府推動文化平權政策的發展及困境。三篇評論所針貶的都是與當代台灣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文化議題,值得各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