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弘 WANG Chih-Hung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教授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摘要
本文探討文化治理、物質部署與空間配置的關聯,並指出其中蘊含著盈裕、定著和虛耗等多重張力。筆者首先追溯文化物質論、物質文化研究與新物質論的啟示,進而援引晚近基礎設施研究觀點,將文化治理接軌於社會物質性與空間性,提出文化治理的基礎設施化概念。文化治理的基礎設施化介入了生活地景,塑造著文化生活。其次,本文聚焦於地方展演的文化治理,討論以下課題:以政令宣導和美化彩繪為例的疊覆型基礎設施;以專屬或轉生之藝文場館為例的文化建設型基礎設施;以地標、入口意象和公共藝術為例的擬基礎設施化象徵物;以地方藝術節與大地藝術祭為例的文化地景塑造。然而,文化治理的基礎設施化並非牢靠的系統,而是未完成/不完整的基礎設施化,充斥著盈裕與定著的張力。盈裕凸顯文化乃有餘裕而為之,並有所逾越;定著凸顯文化的慣性、秩序化及定錨效果。在盈裕與定著之間,還有具備揮霍、耗損、懸擱、留白、徒勞無功等多重正負意涵的虛耗,既有盈裕之耗損或定著之僵滯,也可能誘發風險或新生機。再者,文化總是意味著替代。於是,文化治理及其基礎設施化經常折衝於歸結為實驗性藝術的盈裕端、凝聚為生活方式的定著端,以及穿梭其中的虛耗而持續擾動,並開啟了地方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