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管理.新創》期刊第四卷第一期推出主題特刊,題為〈襲產製造的「可視性」:二十一世紀文化多樣性與公共記憶之再現政治/策〉。本期特刊以 De Backer(2019)提出的「可視性體制」(regime of visibility)為理論框架,並呼應 Brighenti所言:「認可與控制可被理解為可視性兩種相對的結果」(2007, 323),集結了幾篇探討「可見性」作為「控制」(Foucault 式的理解)、「認可」(作為抵抗行動)、以及「挪쓩릡」—或更精確地說,「(再)挪用」的論文,特別關注後殖民語境中的相關實踐。
Foucault(1975)指出,可見性是一種監視與控制的機制,塑造權力關係並規訓受觀察者。在其基礎上,學者們進一步強調,周遭世界中被看見、被聽見、被感知、被呈現的事物,以及哪些人被納入或排除,共同界定了「可見性」的範疇及其所受權力的治理。人類學者如 Taussig(1992)、Ingold(2000)與 Macdonald(2009)批判可見性中的視覺偏見與權力結構,這些因素不僅決定了哪些事物得以被看見,也同時遮蔽、邊緣化乃至抹除了其他事物。
在遺產研究領域,這種視角促使學者們更批判性地面對再現的政治,尤其是在展覽、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公園等空間中(Macdonald 2009),以及面向觀光客進行的表演實踐中(Kirshenblatt-Gimblett 1998)。這些場域並非中立之地,而是經由擁有專業與權威地位者精心策劃的選擇性記憶場域(Smith 2006; Macdonald 2009)此外,我們亦須關注展示技術—如展品安排、燈光、標籤與空間階序等—如何在這些場域中生成意義與權威(Bennett 1995)。重要的是,不可見的事物往往與可見的展示同樣具有意義。根植於殖民歷史、階級結構或國族意識形態的權力機制,常常導致某些遺產的抹除或未被承認,加強了主導敘事,並壓抑了其他聲音。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批判遺產研究(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的興起,日益挑戰遺產論述與實踐中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主義基礎。這一轉變促使治理遺產的權力結構發生改變,將「社群」作為關鍵利害關係人的角色凸顯出來(Smith and Waterton 2013; Smith 2006),並將文化多樣性視為遺產生產與詮釋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能動性來源。隨之而來的,是那些過去被邊緣化或噤聲的聲音—例如在地社群、原住民族與曾被殖民的群體—逐漸獲得可見性。這些變動中的權力動態不僅擴展了遺產脈絡中可見內容的範疇,也加劇了記憶衝突,隨著多元敘事、主張與再現形式紛紛進入公共領域,彼此之間的碰撞愈發頻繁。
本特刊對「可見性」的探討,並不限於作為社會脈絡中創造性實踐的物質物件。所收錄的論文更廣泛地檢視可見性與遺產保存、再現,甚至消費之間的關係—從歷史保存如何被動員以追求修復式社會正義,到失落歷史場景如何透過電影再現,開啟過往被封鎖的替代性對話與行動。這些創新取徑有助於深化我們對遺產與公共記憶生產中變動權力關係的理解。透過讓過去被隱藏的記憶與邊緣記憶行動者浮出檯面,這些研究也為「可見性」本身提供了更細緻的詮釋。
我們很感激有這次機會受邀籌組特刊,儘管我們原期待能收到更多研究論文,最終數量少於預期,這一結果或反映出此一重要議題在學術論述中仍屬相對邊緣化,進一步凸顯本期兩篇研究論文的學術價值與意義。經過匿名審查,本期特刊共收錄二篇研究論文、一篇政策評論、一篇書評,以及非特刊論文部分的兩篇研究論文與一篇論壇紀要,以下將簡要介紹各篇內容。
Karma Hoi-Pan KONG的文章〈敘事的對抗性視覺化:九龍寨城公園作為對抗記憶的場所〉強調了如何通過視覺化社會記憶的過程,賦予邊緣化觀點發聲的機會,並激發社會和治理機構的反思。文章聚焦於香港的九龍寨城公園(KWC公園),Kong從空間的角度探討了對抗記憶的概念,分析了該公園如何從殖民時代的花園—旨在抹去惡名昭彰的貧民窟記憶—發展成為新政府下的集體記憶場所。這一變遷引發了社區對城市過去的重新思考,並挑戰了主流歷史敘事。因此,九龍寨城公園成為一個對抗記憶的空間,官方歷史與替代記憶共存,為社區表達和認同提供了空間。
Dunja Karanovic 的作品〈(In)visible Audiences:從包容與無障礙到關懷式博物館實踐〉提出一套嶄新的文化參與與博物館政策框架,強調在無障礙與包容性的議題中引入「關懷倫理」(care ethics)的觀點。透過針對身心障礙者設計的相關計畫進行比較研究,作者分析了三個案例:馬提卡塞普斯卡畫廊、貝爾格勒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南斯拉夫博物館。Karanovic 的研究結合政治哲學、文化政策、博物館學與身心障礙研究等跨領域概念,指出這些博物館計畫如何超越現行法律上的無障礙要求,進一步回應關懷倫理、社會再生與博物館照護的理念。文中所提出的框架,旨在引導未來的博物館政策,促進與邊緣化及「不可見觀眾」之間的依存關係與文化參與。
王志弘與高郁婷在〈邁向整合性文化資產政策:為維護導向社會培育基礎設施公有資源〉(政策評論)一文中,提出「整合性文化資產」(integrated heritage)的概念,作為相對於傳統以單一建築為中心、受限於僵化法規的再利用方式的替代方案。該概念主張,文化資產不應被視為孤立的場址,而應作為重構社區或城鎮整體社會與空間結構的核心。整合性文化資產將文化資產重新定義為「基礎設施公有資源」(infrastructural commons)—一種支撐日常生活的共享資源,需仰賴持續的集體維護、公平存取與社群共治。為使此模式得以實現,作者主張社會價值觀需自追求無止盡成長,轉向重視維護與永續發展。最終,整合性文化資產提供了一種重組建成環境的願景,使保存工作成為推動更具韌性、永續性與社群導向生活方式的關鍵原則。
特刊還收入了黃家怡〈《人造黑暗》書評—「部署」與其可見策略〉。黃文介紹了NoamM. Elcott 在《人造黑暗:現代藝術和媒體的晦澀歷史》中提出「人造黑暗」作為一種部署(dispositif),揭示其在十九至二十世紀影像生產與觀看中的核心角色。不同於傳統將黑暗視為缺失與遮蔽,Elcott主張黑暗是影像顯現的條件,並透過實驗室、劇院與電影等空間的具體部署影響觀眾身體與知覺。書摘回顧書中如何分析Marey的生理學研究、幻燈秀、Méliès電影到包浩斯藝術的實踐,指出人造黑暗與現代主義政治相連,形塑了新的觀看主體。Elcott最後將攝影機、暗室、電影院視為同屬「暗箱」系統,揭示媒體裝置如何模糊影像的生產與接收邊界,深化對現代性與觀看制度的理解。扼要指出了Elcott 將「人造黑暗」視為一種部署,強調其為影像與觀看交織的空間實踐,並非本質所致,而是歷史條件下的偶然結果,調節了幻覺與現實之間的交涉。
此外有特刊外的研究論文,包括陳琪芳的〈K-pop與粉絲行動主義—「屠牛小分隊」的修法倡議〉,以及張宇欣的〈部落治理與政策實踐的思辨 —以卡大地布光電案為例〉。陳琪芳的研究探討K-pop如何促使台灣粉絲深化參與並轉化為政策行動。以MAMAMOO粉絲「屠牛小分隊」推動反黃牛法案為例,分析粉絲如何結合應援經驗與數位動員,展現粉絲行動主義與制度改革潛力,凸顯韓流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張宇欣一文則以卡大地布光電案為例,探討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在文化治理與政策實踐中的困境與可能。該文透過案例分析,揭示文化象徵與政策對話所開展的治理辯證,突顯傳統組織的價值與潛能,並提出調整諮商程序與強化文化治理的修法建議,以實踐原民部落的主體性與文化永續。
此外,本期亦收錄了論壇紀要〈國際藝術永續行動論壇─藝術家與創作者如何將永續理念融入其創作實踐?〉。該摘述記錄了「國際藝術永續行動論壇」如何讓臺灣與海外的八個永續實踐團體匯聚一堂,探討藝術家如何在在地紮根的同時連結全球,將永續理念融入其創作與職涯之中,從而共同構想一個與生態共生的藝術未來。
整個來說,本期特刊應有助於深化我們對「可見性」複雜細緻面向的理解,特別是在多元記憶行動者於遺產政治、政策制定與記憶研究中的努力。我們希望本期不僅是一次及時的學術介入,也能成為一項邀請,鼓勵持續探索「可見性」在更廣泛且更具包容性的遺產實踐光譜中所蘊含的轉化潛力。
參考文獻
Brighenti, Andrea Mubi. 2007. “Visibility: A Category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urrent Sociology, 55: 323–342.
De Backer, Mattias. 2019. “Regimes of Visibility: Hanging out in Brussels’ Public Spaces.” Space and Culture, 22(3): 308–320.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Ingold, Tim. 2000.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ssays in Livelihood, Dwelling and Skill. London: Routledge.
Kirshenblatt-Gimblett, B. 1998. Destination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donald, Sharo. 2009. 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 London: Routledge.
Smith, Laurajane. 2006. Uses of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Smith, Laurajane, and Emma Waterton. 2013. Heritage, Communities and Archae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Bloomsbury.
Taussig, Michael. 1992. The Nervous System. 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