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續」是一個崛起中的學術及政策概念。自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以來,環境議題成為永續發展框架的核心,而永續發展目標則在2012年聯合國里約熱內盧會議展開,目的在建立一系列全球性目標,聚合全人類共同面對環境、政治及經濟發展的挑戰。自此,學界針對文化與永續發展的交互關係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取徑(例如「文化作為支持永續發展的一環」、「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介面」、「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目的」等),一方面探索、一方面釐清文化在永續發展中的定位。不過,國際文化組織及文化政策研究學界也意識到,文化及永續的理論概念過於抽象,難以具體操作、評量及呈現其確切的政策意涵,致使文化一直未被系統性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議程。
此期「文化永續發展與文化影響力」主題特刊中,作者們的核心提問包括,甚麼是文化價值?甚麼是文化影響力?為什麼要衡量文化價值與文化影響力?在量化與實證評估工具方法當道的洪流中,學術及實務界如何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思想框架及質性、量化方法,衡量文化的價值與影響力?文化永續網絡生態系中的不同藝術文化行動者又如何透過新的評量工具,在藝術文化作品和文化機構的內在價值、工具價值及公共價值與影響力之間,找到平衡與相容的位置,呈現文化對於環境、經濟及社會永續發展的影響力,同時達成有效公共及社會溝通?
特刊中,我們共收錄了三篇學術研究論文、一篇個案報告,以及三篇評論文章。陳德齡從紀錄片的文化價值、公共價值與社會價值論述的辯證困境切入,探討臺灣紀錄片產業環境、產制內容與紀錄片文化影響力之間的關係。她認為無論從紀錄片美學倫理,或單純以經濟學衡量紀錄片產業價值,都已無法滿足當代紀錄片涵納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的價值邏輯。唯有理解臺灣紀錄片文化價值生成內涵和影響力辯證機制,包含紀錄片中社會反動與中介的力量,才有機會拉開紀錄片侷限於製作、美學與政治歷史研究的光譜。楊孟穎則從大眾媒介效果理論、組織管理及文化研究角度進行藝文類行政法人(特別是藝文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與社會影響力的探問,並爬梳其內在本真、工具與公共價值之間的論辯。臺灣的臂距原則行政法人鬆綁財務及用人制度,引進民間企業思維,一方面強調彈性,一方面加強監督課責。但實務上卻則面對如提高自籌率、減少入場人次、追求利潤,以及被賦予吸引新目標客群、擴大組織影響力等文化公共性的兩難情境。她提出以個人、行政法人、公民社會及文化物四個實踐主體,以及四個主體之間交互關係所架構出的文化網絡體系,試圖建立一個得以承載行政法人文化價值與影響力的新思考架構。
Elena Raevskikh的文章以歐洲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學術與實務研究文本分析為基礎,探討衡量藝術創新的方法論所面對之諸多挑戰。她透過藝術創新的社會生產過程、社會接受與同質化過程,以及政治和地域邏輯等層次的析論,試圖提出一個由下而上的社會實證取徑,重新建立一個得以衡量藝術創新及永續發展影響力的社會指標架構。Raevskikh主張藝術創新實踐一方面連結各類在地與全球創作行動者的協力交流網絡,另一方面結合傳統藝術表達與新興科技知識,提升都市和在地藝術創作、鑑賞、認同、消費、競爭的能力,已經成為地區肯認內部多樣性,解減緩各種社會不平等,甚至影響文化創意生態體系永續發展的重要工具。茹國烈(YU-Kowk-Lit)的個案報告則以BEAM-GEST(BEAM涵蓋信念價值、日常生活方式、藝術創作、記憶傳統要素;GEST則包括地理氣候、經濟、社會政治、科技等環境面向)文化模型為基礎,建構一個香港城市文化指標系統。這個先導型的個案量化研究提出三個主要發現,包括:香港不同行政區域間具有差異的文化特質、香港市中心與城郊地區存在著文化活力的鴻溝,以及香港舊城區歷史與文化活力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這個先期研究得以作為其他都市衡量內部文化活力的參考個案。
Julien Volper的文章為本刊與比利時皇家中非博物館(Musée royal de l’Afrique Centrale)策展人合作的特邀評論,作者批判性探討布魯塞爾Vanderkindere拍賣公司在2022年12月13、14日,拍賣一組1890年代剛果攜帶回來的人類頭骨遺骸所引發的爭議。媒體和公共輿論的討論導致拍賣公司取消了此項拍賣交易,並且對外發布道歉聲明,值得文化市場工作者省思。賴維鈞的政策評論點出了臺灣地方公立博物館、美術館行政法人化治理,在追求自主彈性效益與彰顯社會公共價值的平衡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期待臺灣能結合本地的實施經驗,找到一個朝向永續方向前進的模式。李政緯則以臺灣困難遺產(安康接待室)為例,析論負面歷史的記憶工程與社會持續的詮釋對話。他指出「負面歷史的平反是一種逐漸理解、達成轉型的過程:不僅止於地景及記憶進行重新建構,更是作為在充滿爭議的過去與更好的未來間的情感傳介。」
特刊作者們從各自觀點及研究取徑衡量文化的影響力,但大家都共同體認,若要充分掌握藝術及文化的潛力,單靠量化及實證導向的方法是遠遠不足的。作者們都嘗試運用創新的方式來衡量藝術及文化的價值。藝術文化領域的多樣性難以化約捕捉,政策制定者應當理解多樣性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此在設立任何考核及鑑賞機制時,決策者都要充分考量藝術文化的多樣性。相對的,藝術文化工作者也要勇於展現並證明他們在不同層面及不同情境中的價值,這有助於強化他們與社會以及政策制定者之間對話的位置。對於文化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我們需要更細緻的在地基礎研究,讓藝術文化在永續發展的世界中得到全球肯認。
新自由主義持續強調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重要性30年之後,2022年9月28-30日UNESCO在墨西哥召開世界文化政策會議,宣示文化乃是一種「全球的公共財」,肯認文化在永續發展中發揮關鍵的轉型性影響力。會議宣言呼籲在下一階段SDGs(後2030永續發展議程中),應訂定明確的文化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應該衡量文化在永續發展各層面的影響力,並針對文化影響力與進展的評估衡量召開跨國文化部長會議。
新冠疫情加速了這個人類中心的永續發展取徑轉向,致使全球更加重視藝術與文化的價值。回想在疫情中,專家建議我們不要有太多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而各界則主張,文化呈現出人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是人類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使藝術及文化部門更具韌性,藝文界應該與學術界協力展現他們的社會價值及影響力。藉由本期特刊的出版,我們真正踏出了全球取徑的第一步,此特刊是全球「文化永續發展與文化影響力」研究出版的創舉,來自亞洲及歐洲的研究者從各自的視野分享他們的知識及最佳實踐經驗,期待能觸發各界更多關注及討論。